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首页

首页 / 南大人物 / 正文

时隔一年情义不变 热血青年再赴北川――访赴北川志愿者李骁帆

作者:谭潭时间:2009-05-13
摄影 谭潭 单位
     

  汶川,我们没有忘记你,5.12,以这种撕心裂肺的方式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国殇日,让我们为那些长眠地下的逝者哀悼。怆然回首,在苍茫大地上,震后重生的四川留下一串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足迹。这一年,我们穿越灾难、崛起于危难,书写了坚强与奋起!无数的志愿者们奔赴灾区,用中国人固有的坚毅和执着帮助四川筑起希望的桥梁,撑起希望的天空。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坚定的志愿者,他只是众多志愿者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抗震救灾志愿者的勇敢与坚毅的信念,他,就是新闻084班的李骁帆。

执着追寻 踏上前往北川的路

  “去年的地震震撼太大了,每一次在电视里看到那里成群倒塌的房屋、奋不顾身的军人、志愿者和那些失去亲人而嚎啕大哭的人们,我几乎都会落泪。”这位看上去乐观坚毅的19岁大男孩在回忆去年汶川地震的情景时如是说。

  见到他时,一身休闲随意的打扮和清瘦的身材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是一名志愿者,但是他眼睛里透出的坚毅不得不让记者重新定义眼前这个大男孩。李骁帆是江苏昆山人,那个地方孕育了他独有的热情洋溢、昂扬向上的性格,也许就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才让他能够在救援灾区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像其他高三的学生一样正在紧张地准备高考。但是当他看到电视里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他的心就像被紧紧揪住了一般,久久都不能舒缓。“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我想看看那里的人们,我想看看那里的孩子。”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的表姐在志愿者网上找到了一个名为“512 aid” 的群,姐弟俩身上所持有的正义感都催促着他们加入这个群,加入支持抗震救灾的行列。

  中国有一句话叫“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和其他父母一样,李骁帆的父母对他关爱有加,呵护备至。在他提出要去北川的想法时,遭到了他们一致地反对,那边随时有余震发生,他们不希望孩子遭遇到任何危险。但是,父母的反对并没有打消他要去北川的念头,这种想法反而在他心中越来越强烈。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要让孩子成长,或许是被孩子眼中那份炙热的渴望所打动,在李骁帆一次又一次执着地恳求下,他的父母终于答应让他和他表姐一道去灾区。

感受北川 以爱的名义渐渐成长

  2008年10月1号,一路上怀着沉重与哀伤的李骁帆终于抵达了成都,抵达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城市。在和其他的志愿者们在川大门口集合之后,他们一行便踏上了前往北川的路。在将近4个小时的车程里,汽车在满是乱石和瓦砾的道路上开得特别的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任何颠簸的感觉,因为,透过车窗,他看见了触目惊心的情景:一幢幢支离破碎的房子、一张张因为悲伤而稍许扭曲的脸……“一路上,我开始只拿着相机在拍,到后来看到那么多倒塌的房子时,我已经麻木了,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记录下来它们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

  抵达北川后,他们被分为6个小组分别前往不同的村庄支援。李骁帆被分在第二组,支援一个叫“景家村”的地方。“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就看到那里的房子基本上都坍塌了,最严重的一家的房顶就像是被雷劈成了几块,只留下一面残缺的墙。田都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和沙子埋住了,当地的村民们都住在简陋的帐篷里,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接下来的5天,他和其他志愿者们搬田里的石头和混凝土,帮助当地的人们搭建房子……这些活儿让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着实惊讶了一把,“去的时候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有让我没想到的地方。我们干的都是一些体力活,有了我们就人手多一点,工作的效率相对也会高一点。我们帮助的对象是震后家中失去劳动力的村民,大家干活的时候都非常卖力,虽然在阳光直射下体力消耗很大,但都怀着尽自己最大努力能做一点是一点的心情拼命干活。”

  在没有干活儿的时候,他便和村子里的小孩一块玩,和其他志愿者围在一起,听村子里的人讲地震时发生的事情。“有一件事,让我永远都忘不了。”他听村子里的人说,有一个24岁的姑娘在地震发生时正在睡午觉,震后,她妈妈立即赶回家中,搬走石头把她救出来,那时候的她还有呼吸。但是,去医院的路被山上滚落下来的巨大石块淹没了,她们找不到任何办法出去。就是这样,毫无办法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的呼吸渐渐减弱,到没有,最后死在自己的怀中。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外表坚强的他语气顿时凝重起来。他,是在为一个生命惋惜,为一个母亲悲痛。

  在北川的日子里,他学会的不仅仅是帮助他人,锻炼自我。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思考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坚韧。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感慨万分,也许那时的他还不怎么明白,自己在静静成长,在一片废墟之上绽放自己的青春。

再赴北川 用心尽力增添希望

  在“5.12”这个日子即将来临的时刻,5月1号,李骁帆便又和“512aid”的成员们奔赴北川,去看看那个曾经自己站立过,现在还深深想念着的地方。这次,他去了一个叫“云力村”的地方。

  这个村子和他去年呆过的村子一样,有着美丽的景色,有着善良的村民,还有着那些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那个村子里现在大多都是半成品房,只建了一半。还有一些在去年地震中倒了的房子还没有修。”在他提到当地的状况时,挂念和担心溢于言表。而当问及那里的人们情绪如何时,他明显的舒缓了下来。“现在他们都很乐观,他们懂得要面对现实,那些经过沉重打击的心灵在慢慢恢复,在憧憬着新的家园。”北川人的哀伤与梦想,就像流水一样。哀伤会沉积下来,终生不会忘记,但是生活依然继续向前,追逐幸福与梦想。

  今年的他在北川仍旧干着一些农活,干一些帮助建筑房子的工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背瓦和打油菜籽。背瓦的话我们必须先走一公里的山路去取瓦,取完了以后再走一公里的路回来,每一次最多也就四五十块。因为我腰上有伤,我每次只背十块。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婆婆背了满满一背篓的瓦,我心里顿时觉得很沉重。还有打油菜籽,我们6个人在地里呆了一下午才打了三麻袋,生活真的是很艰难很困苦。在地震中,很多家庭失去了劳动力,我们这些志愿者也只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更多的时候还是靠他们本身。生活的负担压在他们身上,让我们也难以呼吸。”

  北川的人们充分诠释了这片哀伤的土地上的坚韧生命力。他们在哀伤中高昂头颅,在废墟上挺直脊梁。在问及他对北川最期待的是什么时,李骁帆表示“只要他们能重建家园,生活能和其他一般人家一样,能够供孩子上学,改善现在的生活就可以了。”

  作为一名志愿者,李骁帆认为要胜任这个工作很难,要坚持下来就更难。但是在作为志愿者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更为深刻的人生,经历的是更为特殊的生活。再一次奔赴北川的他再一次受到了磨砺,和其他的志愿者们一起生活的日子给了他支撑下去的信念,“和他们在一起氛围很融洽,可以让我看到我生命中没有过的事情,能让我体验到这个世界的与众不同。”

  如果有人问他以后会不会再去北川,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那个人:“会,一定会。”因为那个地方承载了他太多的情感和希冀。让我们一起祝福北川的人们,祝福可爱的志愿者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土地上,北川将浴火重生,成为一座希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