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周

门户系统 学生 教师 校友 考生 VPN 邮箱 图书馆 EN

首页

首页 / 南大人物 / 正文

【立德树人】陈信凌:重塑蜡烛的内涵

作者:宫瑜璟、郭玉婷、赖琳菲、晏仔怡、勒毛草时间:2020-11-30
摄影 新闻与传播学院 单位
  

编者按: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本网特辟【立德树人】专栏,对学校优秀教职员工、先进集体展开系列报道,以资广大教职员工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共铸“三爱”新风尚。本期刊发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先进事迹。

作为一名老师,他严谨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传学子。

作为一位学者,他潜心学术,成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一个院长,他呕心沥血,带领学院进入国内千余个新闻传播办学点的第一方阵。

他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副会长陈信凌。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老一辈革命家这样评价江西这片红色土地,陈信凌恰恰就是从这样一个钟林毓秀的红色故土走出来的人物。

与学生共同成才

“人们常把教师比做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如果说燃烧自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事业,那么大学老师是没资格当蜡烛的,因为现在的大学期待学生和老师共同成才。”这是陈院长在今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用以勉励师生的一席话。

教师和学生共成长,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学有所成,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足够的识见与恰当的方法,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人才。在当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陈信凌迅疾提出了人才培养“四个一工程”的框架设计,希望本院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能参加一次典型性的公益活动,拥有一项有优势的体育项目,完成一篇有深度的专业文章,制作一个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

不做一事无成的蜡烛,是强调教师要能在学有所成的前提下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在陈信凌的课堂上,你几乎看不到他翻书,他可以从当下的新闻现象追溯到学术思潮的源头。时代和历史的交会、实践和理论的融通,都在他的课堂上展现得一气呵成,淋漓尽致。“新闻理论体系会伴随新闻实践的演进而不断创新更迭,我们的知识存储也要时刻更新。”这种更新意识,也让他对教材知识的真确性保持近乎“苛刻”的严谨,被中宣部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新闻学概论》在修订时,就采纳了他提出的一些意见。

不做一事无成的蜡烛,是对网络传播浪潮的积极应对。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新闻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他以最快的速度走在了时代前列,开展教研项目《成就型场景航拍报道虚拟仿真系统》的开放与运用,将新闻报道与虚拟航拍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展现了大场面、大境界、大气象。可以说,这个项目的实施是在国家快速发展之际应运而生的。

陈信凌为学生授课

不做一事无成的蜡烛,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刚从bet体育365官网网站博士毕业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张兰很庆幸与陈老师的这一份相遇,“他的学术之门始终敞开着,学生任何时候有学术上的疑惑,他都随时发蒙解惑。”张兰直言没有陈老师的培养自己不可能有学术上的快速进步,他不仅是引领者,还是与学生一同探索的陪伴者。

不做一事无成的蜡烛,是对传媒业界发展趋向的密切追踪。陈信凌鼓励师生到新闻实践的第一线去,到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参加专业锻炼与社会体验。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的宝贵历史遗产,“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活动在全国正式举办,bet体育365官网网站新闻与传播学院参加了这次由央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活动。学院师生深入当初中央苏区红色新闻传播的中心瑞金,与全国十所高校进行了直播接力,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与洗礼。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陈信凌对依托红色资源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深湛的思考,这些思考就体现在他发表的教研论文之中,其成果还获得了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直播结束后,他在和余玉老师交谈时说:“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来到第一现场才会有不同的感触。”

学院“课大于天,行胜于言”的八字专业教育理念于陈信凌而言,不仅仅是自己提出的一句口号,更是要身体力行的准则。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陈香梅教学奖、江西省高校研究生金牌导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他多年教书育人历程的一个个注脚。

深耕特色优势领域

“这部著作新见迭出,随处可见。将江西苏区的报刊研究向前推进了不小的一步,代表了迄今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国家一级学会期刊《新闻春秋》发表文章评价的“这部著作”,正是陈信凌的专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光明日报》也发表评价文章,称赞《江西苏区报刊研究》是“苏区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一直以来,中央苏区报刊研究是一块相对寂寞的园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些零星的研究成果,陈信凌则在这个相对冷清的领域里潜心研究,他主持的四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三个是关注这个研究领域的,分别是: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西苏区新闻事业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江西苏区报刊研究》完整客观地呈现了革中央苏区新闻传播格局与内涵,细致分析了苏区报刊的宣传手段和功效,为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和参考。他还在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复旦大学的《新闻大学》等学科顶级刊物上发表了《中央苏区报刊的“号召”传播探析》《中央苏区标语的传播学研究》等一批论文,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在全国的显示度与能见度。

“陈信凌教授不仅对苏区新闻资源进行挖掘与思考,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向也非常敏感。”余玉老师评价道。确实如此,陈信凌在课堂上就强调,新闻理论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的观念体系,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理论工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新闻舆论工作陆续发表了一些极具针对性与指导性的意见,陈信凌凭着良好的学术敏锐与学术自觉立即对此展开研究,在《求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进行解读与阐释,成为了国内相关研究中最早的一批成果。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国内新闻理论建设顶层规划的实施,应邀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并作为首席专家接受了中宣部特别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分歧》等研究成果,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权威刊物上。

陈信凌参加中国新闻史学党报党刊研究会成立大会

培育一支 “优质股”

“你们选择了我们学院,就相当于买了我们学院的股票,我们把学院办得越来越出色,实际上就意味着你们手中的股票涨了价。”在学院办学60周年的庆典活动期间,陈院长用形象有趣的比方与前来参加活动的校友们这样说。来自各地的一些校友也表示,近些年来,外界对学院的毕业生越来越看重。事实也是如此,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成效就像是一支喜人的优质股。

穆青曾评价“江西大学(bet体育365官网网站前身)新闻系的学生,大多成了新华社的骨干,这里是国内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作为1949年后,国内开设的第三个新闻专业本科教育办学点,bet体育365官网网站新闻专业有着坚实的发展根基。在陈信凌看来,当下的学院发展不光需要厚重的历史积淀,更需要再次出发的视野和胆气。

2014年初,bet体育365官网网站重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全校院系治理结构改革后首个新成立的学院。此后不久,江西省委宣传部与bet体育365官网网站共建新闻传播学院,使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部校共建学院。随后,新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研究会发布的《新闻传播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排序报告(1991-2017)》显示,在1991年-2017年期间,bet体育365官网网站新闻与传播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单位排名全国高校第13,陈信凌则在个人排名中并列第一;当年公布的教育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该院新闻传播学科排名全国并列第25位;学院还倡议牵头,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20所高校的新闻院系,共同创立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先后举办了多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围绕党报党刊的过去与现在,开展系统调研与深度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学术发展。

2018年,bet体育365官网网站新闻传播学在与众多“985”、“211”院校同类学科的比拼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全国2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据参与评审的专家事后介绍,bet体育365官网网站新闻传播学整体实力与其他高校难分伯仲,没有明显优势,胜在学术研究有特色、有标志性成果。

2019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全国一流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还组织召开了“中美新闻传播学术高峰论坛”,汇聚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密苏里大学、林肯纪念大学、太平洋大学、纽约大汉影业等高校与机构的专家学者,并且与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深度的合作办学框架,开展“新闻学本科2+2学位合作项目”(英语简称CUDP)。在此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学院将在媒体融合研究、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度交流。

2020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bet体育365官网网站新闻传播学科名列全国新闻传播学科第17位,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排名位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传播申报平台中获批4项课题,在全国高校同类院系中申报数排名并列第一。

陈信凌参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仪式

现在新闻传播与新闻教育正处在一个罕见的大时代,一个可以产生大变局、大动作、大举措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陈信凌老师竭尽所能地去引导和设计学院的变革,他希望同师生一道,直面变动不居的现世人生,踏踏实实地淬炼执行力、行动力、创新力,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行,应和这勃兴的世代,沸腾的岁月。这些大概就是他特别强调老师不能做一支一事无成的蜡烛,而希望老师与学生共同成才的深层动因。




编    辑:刘琳

责任编辑:许航